本文作者:古亚

砖混结构梁受力(砖混结构的受力)

古亚 2024-09-17 03:28:20 17
砖混结构梁受力(砖混结构的受力)摘要: 这三种结构从受力特点来阐述砖混结构砖混结构主要是砖墙受力,每层墙体均将每层的荷载最终由墙传到基础上,为增加房子整体性通常设置圈梁和构造柱;这种结构通常用在层高在6层以下的民用建筑筑...

本篇目录:

什么是砖混结构,什么是框架结构?

“混”是指由钢筋、水泥、砂石、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料,包括楼板、过梁、楼梯、阳台、排檐。这些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,可以称为砖混结构住宅。砖混结构抗震等级比较低,所以砖混住宅一般不超过6层。

第1个区别表现在承重结构上是不同的,一般来说农村很多自建房都属于砖混结构,它的承重就是墙体,而框架结构的承重有柱子还有横梁、楼板等等。

砖混结构梁受力(砖混结构的受力)

区别:砖混结构属于砌体结构,框架结构属于混凝土结构,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为结构形式,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为结构体系。砌体结构:以砌体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。它包括砖结构、石结构和其它材料的砌块结构。

框架结构:多数墙体不承重,所以改造起来比较简单,敲掉墙体就可以。砖混结构:很多墙体是承重结构,不允许拆除的,只能在少数非承重墙体上做文章。

框架结构住宅,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注成承重梁柱,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、膨胀珍珠岩、浮石、蛭石、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。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,效率较高,工程质量较好。

结构区别在于承重方式,砖混结构的承重是由板和墙构成的,混凝土现浇楼板的重量传导给墙体,由墙体传导至基础。框架结构是由楼板、梁、柱组成的承重结构,由楼板将力传导给梁,再传导给柱,再由柱传导给基础。

砖混结构梁受力(砖混结构的受力)

砖混结构圈梁上部,下部钢筋各受什么力

圈梁是构造配筋,保证结构整体性的,设计时不考虑其承载力,砖混结构承载力由墙体承担。当然,圈梁作为结构的一部分,确实是会参与全结构整体工作的。

上部筋受压,下部筋受拉,所以一般梁的配筋是下部钢筋粗,上部钢筋细。

简支梁:上部钢筋抗压和架立作用,下部钢筋抗拉。挑梁:上部钢筋抗拉,下部钢筋抗压。连续梁:端部支座上部钢筋抗压,下部钢筋抗拉;中间支座上部钢筋抗拉,下部钢筋抗压。

下部钢筋是承受拉力的,因为混凝土抗拉能力差而梁受弯后下部受拉,所以下部要加受拉钢筋。上部钢筋一般是在支座处的负筋,因为支座处梁会承受负弯矩,上部受拉,所以要在上部布置负筋。

砖混结构梁受力(砖混结构的受力)

在梁的支座处,梁的上部受拉,梁的下部受压。

上下都受力。圈梁的上面受到的是压力,承载上部墙体等重量,圈梁底部受到拉力,依靠圈梁底部钢筋混凝土实现圈梁受压力而不变形。

三种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

这三种结构从受力特点来阐述砖混结构砖混结构主要是砖墙受力,每层墙体均将每层的荷载最终由墙传到基础上。为增加房子整体性通常设置圈梁和构造柱;这种结构通常用在层高在6层以下的民用建筑筑上。

框架结构的特点:主要是柱梁受力,每层荷载由框架梁传给框架柱,最终传到基础。

受力特点:多为受压和受拉,受剪。结构构造:框架结构,框架剪力墙结构,砌体结构,框筒结构等。框架结构承受的作用包括竖向荷载、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。

砖混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最大跨度多少?

混凝土框架梁允许最大跨度12米。 框架梁(KL)是指两端与框架柱(KZ)相连的梁,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。现在结构设计中,对于框架梁还有另一种观点,即需要参与抗震的梁。

如果是框架结构,最大跨度一般为8~9m,梁高为1/12。建议在阅览室内设置隔墙,而不是在柱之间,以实现整体合理紧凑。砖混结构尚未完工。

混凝土框架梁允许最大跨度12米。当房屋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建造时,可以有以下两种框架类型:(1)现浇框架结构,指梁板柱和楼盖均采取混凝土现浇,而且梁板柱形成统一整体。

混凝土框架梁允许最大跨度12米。钢筋混凝土梁按其截面形式,可分为矩形梁、T形梁、工字梁、槽形梁和箱形梁。按其施工方法,可分为现浇梁、预制梁和预制现浇叠合梁。按其配筋类型,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。

混凝土框架梁允许最大跨度12米。混凝土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,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,最大跨度不得超过12米的梁。框架梁在结构设计中,对于框架梁还有另一种观点,即需要参与抗震的梁。

混凝土框架梁允许最大跨度12米。梁的计算跨度:梁的净跨度乘以05就是梁的计算跨度。钢筋混凝土大梁没有固定最大跨度,主要是考虑钢筋长多了不好施工,你想下如果钢筋很长,那么拉的时候费力,又不好弄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砖混结构的受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